都说汉奸没有好下场,历朝历代都是一样。在清朝,就有那么一个实打实的汉奸,他的名字就是孙之獬。
我们都知道,清朝入关后,有那么一句话很是出名--"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"。没错,这句话可以称得上是多尔衮的名言。不过这句话的始作俑者,或者说是源头,可不是多尔衮,而是孙之獬。
孙之獬出生于1591年,清朝是1644年才入关。不难推测,孙之獬原本是明朝的官员。要说明朝亡国,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叛徒太多。吴三桂是一个,孙之獬更是一个。
(资料图片)
当明朝倒台后,孙之獬没像崇祯皇帝一样有骨气殉国,而是灰溜溜地躲起来。等到清军入关,他又跳出来热烈欢迎。
清军这时候就需要一批"识时务者",孙之獬这么明智,当然得给他封个好官。于是乎,孙之獬从明朝大臣摇身一变,换上清朝官服,成为礼部侍郎。
为了表忠心,孙之獬干脆从外到内做起,换了个发型,也就是满族传统发型--"金钱鼠辫"。
当时,清军刚入关,朝廷还允许汉族官员保持原有装饰,甚至允许其穿汉服上朝。而孙之獬除了剃发,还照猫画虎换上满族服饰,不问还真不知道他是汉人!
顺治二年某一天,孙之獬换上崭新的衣服,"理所当然"地走进满族大臣的队伍。
不过,满族大臣向来排外,眼瞅着一个汉人竟然敢"攀高枝"进自己这,怎么能行?于是乎,满族大臣七嘴八舌地把孙之獬一顿嘲笑。就这样,大家你推推我扯扯,孙之獬被赶到了汉族大臣的队伍。
到了汉族大臣那边,他们更不乐意了,虽说都不是小白兔,但这清高还得装装。像孙之獬这样没有底线的,更是被他们排斥。
孙之獬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,自然是心有不满,"好啊,你们嘲笑我,我也让你们跟我一样!谁都别想逃过剃头!"
于是乎,孙之獬跟多尔衮写了"万言书"。美其名曰"促进和谐社会",若是大家不剃头会威胁社会稳定,反之若是剃发留辫,那么大清就可延万年国祚……
多尔衮得知汉臣里面有着这样的"爱国者",甚为喜悦,也就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需要注意的是,孙之獬的这番操作,简直是拉低了投降汉臣的下线。就连大汉奸吴三桂,也曾反对过"剃发令"。
没多久,清朝统治者就颁布"剃发令"。只要不配合,那就是"不留头"。江南之惨状,孙之獬难辞其咎。
然而,到了顺治四年,孙之獬的好运似乎就到头了。某天,孙之獬受贿被告发。
而他也就只能狼狈地带着一家老小回到老家淄川(属山东),好巧不巧,山东此时爆发了起义。
当农民军攻入淄川的时候,孙之獬作为"汉奸"自然也被俘虏。
对于这种"败类",起义军当然不能让他死了一了百了,必须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。
他不是建议我们剃头吗?不是追随清朝吗?我们就让他反其道而行之。
于是乎,孙之獬的头上被扎出一个个小洞,接着再插上猪毛,以作"留发"反清。当孙之獬疼得不成人样时,刽子手也就将他凌迟处死。
"遗憾"的是,孙之獬的"牺牲"并没有得到清朝统治者的肯定,反而在乾隆年间他还被列入《贰臣传》。
两边都没好名声,孙之獬活得真是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