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
中新网甘肃新闻5月29日电 (李文)5月下旬,中宣部、商务部在厦门召开对外文化贸易“千帆出海”行动计划推进会。会上发布了“千帆出海”行动计划2023年重点活动,环县道情皮影非遗展演活动成功入选国家行动计划,位列全国第八。

据了解,“千帆出海”行动旨在打造若干覆盖全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平台,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、竞争力的文化贸易领军企业,推动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,数字文化贸易快速发展,高附加值文化服务出口占比逐步提升,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,提升文化贸易对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的带动作用,为文化强国和贸易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。

“千帆出海”行动计划通过展览展示、对接洽谈、线上平台等方式宣传推广各地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,举办具有较大覆盖面、较强影响力的文化贸易促进活动,为文化贸易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支持。鼓励有关行业商协会、文化领域平台企业积极参与举办各类活动,共同拓展文化企业出海新渠道。

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古老的文化艺术。千百年来,与关陇文化相依、与族群文化相融,以五尺“纸亮”为舞台,借灯、舞影、和声、传情,把民间音乐、工艺美术和口传文学完美融合,演绎百姓故事,传递人间大道,成为当地民众倾诉内心情感、追求精神生活的寄托。

环县道情皮影集中华皮影之大成,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,民间俗称“灯影戏”“小戏”“老道情”。五六人一班,挑线者俗称“前台”,一人兼演唱、道白和挑线表演,后台几人每人掌握二三件乐器进行伴奏,同时兼顾应声旁白、帮腔嘛簧。

皮影是环县道情皮影的主要表演道具,俗称“线子”,用牛皮刻制,造型极为丰富精美。皮影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、旦、净、丑行当设计,体现出头大身小、上窄下宽,手臂过膝的特点。雕刻则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,按照制皮、过样、雕刻、着色、出水、装订等工序进行。

道情皮影演唱和伴奏的音乐源于道教的俗曲道情,吸收了其他戏剧的板式,有“伤音”“花音”“慢板”“飞板”之分,曲牌体和板腔体并存,清唱与伴奏相间,其音调或高亢激扬,或婉转流畅,旋律优美,节奏明快。特别是前台领唱、众人合声的“嘛簧”最具有艺术感染力,一唱三叹,酣畅淋漓,直抵心灵,构成了环县道情皮影不同于其他地方戏曲的一大显著特点。
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;1960年发展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地方剧种——陇剧;2002年,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“中国皮影之乡”,当年8月成功举办了“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”;2006年5月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“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2011年11月,环县道情皮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;先后数十名演唱和雕刻艺人被评为国家和省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杰出传承人。

如今环县境内仍有42家道情皮影戏班,380多名演出、雕刻艺人,并且已经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,延伸至周边县区的分布格局,成为黄河流域、黄土高原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。先后代表国家18次出访意大利、德国、俄罗斯、荷兰等国家,进行了交流演出,被国际友人誉为“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”。

此次环县道情皮影赴沙特阿拉伯非遗展演活动,将和庆阳香包、刺绣,环县道情皮影等非遗文化一起,对外宣介中华优秀民间艺术。(完)

推荐内容